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

養殖種類與方式

資料來源者: 陳亭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養殖種類
•台灣目前大量養殖的種類至少有一百四十種以上,包括魚類、爬蟲類、兩棲類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,另外還有藻類、棘皮動物等,以及一些近期內可望成為養殖對象的種類。

養殖方式
•以管理型態區分:粗放式養殖、集約式養殖
•以養殖水源區分:淡水養殖、鹹水養殖、淺海養殖


粗放式養殖:
屬於早期的養殖型態,放養的種苗多半來自天然所捕獲者,放養密度低,放養期間鮮少施于管理或投飼餌料,僅依賴池中的底藻為食物來源,其優點為無需特別的設備或繁雜的管理,方法簡單,成本低廉,惟產量偏低,目前在台灣已少有人採用。

集約式養殖:
放養密度高,配合人工飼料的投予與水車的運作,並給予特別管理的養殖方式稱為集約式養殖。台灣自1977年人工飼料開發成功且商業化生產以來,即快速的步上集約式養殖之途。採用此種方法之經營者,雖然投入較多的人力設備與資金,但相對的生產量卻大為提高,以虱目魚為例,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方法每年每公頃的產量為2~2.5公噸,而採用高密度的深水式集約式養殖法之年產量可高達8~12公噸,利潤高出傳統者3~5倍之多。

淡水養殖:
早期是以農漁牧綜合經營及池、湖、埤粗放養殖為主爾後隨著養殖技術的精進,大多採單養或混養的集約式養殖型態。養殖的種類早期以草魚、鰱魚、吳郭魚、泥鰍等居多,目前則以鰻魚、虹鱒、吳郭魚等高經濟價值種類較受重視。

鹹水養殖:
早期是於沿海漁塭以傳統的淺坪式養殖虱目魚,並混養少量的天然產蝦、蟹、貝類以粗放式之綜合經營為主。直至60年代,各種鹹水魚、蝦類如草蝦、烏魚,以及70年代的虱目魚等人工繁殖技術相繼被確立後,鹹水漁塭的面積才快速激增。

淺海養殖:
係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天然生產力,在潮間帶及低潮線以外的淺海區域進行養殖的一種方式。由於經營成本較低,且無需投餌,因此一向為沿岸漁民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。台灣的淺海養殖主,要以西南沿岸各縣及澎湖水域為主,養殖種類包括牡蠣、文蛤九孔、紫菜及石花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